當前,轉變發展方式成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而裝備制造業又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支撐作用,對其他產業發展起著帶動作用。在對大連市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進行對比性分析的基礎上,探討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次轉型給大連市裝備制造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有利于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在新形勢下,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進一步推動大連市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經濟轉型 大連裝備制造業
經濟轉型是由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最先使用的概念,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變化。
具體來說,經濟轉型是經濟體制的更新,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是國民經濟體制和結構發生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會面臨經濟轉型的問題。經濟轉型成功與否,直接關系一個國家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國民經濟發展態勢。我國通過30余年改革開放完成了第一次經濟轉型,近年來又開始進入新的歷史轉折時期。未來幾年,我國將面臨第二次經濟轉型。本次經濟轉型顯煞不同于以往,是一場重塑發展模式、健全法制和市場環境的深刻變革,包括消費主導時代的轉型與變革、城市化時代的轉型與變革、城鄉一體化的轉型與變革、公共產品短缺時代的轉型與變革、低碳經濟時代的轉型與變革。
以往,人們大多更為關注裝備制造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很少將其置于經濟轉型宏觀整體格局中。經濟轉型的主要任務是開發和應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這與裝備制造業息息相關。
大連是國內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之一。當前,轉變發展方式成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而裝備制造業又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起著支撐作用,對其他產業發展起著帶動作用。在對大連市裝備制造業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探討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次轉型給大連市裝備制造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有利于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在新形勢下,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進一步推動大連市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大連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
(一)大連市裝備制造業底蘊深厚 大連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城市之一,其裝備制造業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連就已形成了雄厚的裝備制造工業基礎,總體艦模在東北處于領先地位,在船舶制造、重大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內燃機車及汽車發動機等領域形成了較強的行業和技術優勢。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為適應國際裝備制造業的轉移和城市再建,國有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搬遷改造。此舉有力地促進了大連裝備制造業技術與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使裝備制造業成為大連經濟中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二)調整和振興中的大連裝備制造業發展迅猛 2009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了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目標、措施和方向。大連市也把裝備制造業列入重點發展的產業,制定專項規劃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依托裝備制造業產業基礎,重點建設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及配套產業基地、汽車零部件和整車總裝出口基地等六大產業基地,以及大型冶金設備、關鍵基礎部件等七大優勢產業,大力推進“兩區一帶”臨港臨海裝備制造業集聚區建設。大連裝備制造業不僅實現了量的增長,更有了質的飛躍,成功抵御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統計顯示,2011年,大連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達1479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為50.8%;擁有資產總計4396. 3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資產比重為66.3%;完成工業產值4285.5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9.1%;完成工業增加值1206.6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增加值比重為48.6%,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7.6%,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975.0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收入比重為49.7%;實現利稅總額328.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比重為53.2%;實現利潤總額255.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比重為81.7%。2012年,大連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240.4億元,占重工業的60.4%,同比增長6.8%。其中,金屬制品業、汽車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速較快,分別增長21.1%、24.6%和27.2%。
二、大連裝備制造業的SWOT分析
(一)大連市裝備制造業的優勢
1.區位優勢
大連不僅臨港,而且臨海。臨港、臨海概念相似,但內涵不同,完全可以依據各自區位優勢確定不同的發展重點。依托公共綜合港口和現代物流優勢,可以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和出口加工業;依托深水海岸線和自有專用碼頭,可以發展大型裝備和大件下海,重點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大型起重運輸和工程機械、大型冶金石化和海洋工程。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裝備產業集群。
2.基礎優勢
大連裝備制造業規模大且門類齊全。國家統計的七大裝備制造門類,大連都具備。同時具有一批重要骨干企業和重點產品: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北車集團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大連冰山集團有限公司、大連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大連瓦軸集團、大連船柴廠等企業是國內同行業的排頭兵;大型船舶、內燃機車、散料輸送和冶金設備、翻車機、船用螺旋槳、船用閥門、組合機床及自動線、風電整機、工業制冷設備、軸承、互感器、線路瓷絕緣子等產品在國內同行業位居第一。
3.開放優勢
大連是東北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這里聚集了一批中外知名的裝備制造企業。大連對外開放程度高,日立、三洋、豐田、東芝、松下、大眾、西門子、蒂森克虜伯、三菱電機、林德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THK、STX、SKF、萬邦、道依茨等國際知名企業都與大連開展投資合作。中國一重、齊二機床、齊齊哈爾車輛、中遠、中國一汽、中船重工、北方車輛等中央及外埠企業也在大連投資建廠。此外,民營企業迅速崛起,已形成大森數控、光洋科技、創新零部件、億達日平、大冶軸承、大正船業、大高閥門、第一互感器等具有一定規模和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1 00多家,涉及轱承、船舶、礦山、冶金、機床、輸變電、汽車零部件等各個領域,成為大連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新生力量。
除此之外,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大連在裝備制造業項目的招商引資、企業扶持、政策引導等方面都給予了很大支持,這些都為大連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增添了重要的砝碼。
(二)大連市裝備制造業的弱勢
1.技術弱勢
大連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技術創新大多限于產品、工藝的延伸、改進與提高,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多數大型企業沒有建立起較強的技術中心,主要產品技術多數來源于國外,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產業化集成能力不足,大型成套設備的系統能力較為薄弱。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還不夠完善,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和服務支撐平臺有待進一步整合。據國外經驗,引進技術和對所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所需資金的比例為1:7,大連裝備制造業企業引進技術資金投入大,用于技術消化吸收資金很少,一些企業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所需資金的比例僅為1:0.1,遠低于國際水平。
2.協同弱勢
大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資源配置能力相對較弱,盡管具有成套的基礎,但沒有形成強大的產業鏈。各大產業集群之間基本上處于孤立發展狀態,產業鏈的上下游、前后向之間沒有形成相互帶動和支持的作用,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也大多各自處在終端產品的生產環節。大連裝備制造業雖擁有一批有實力的大型主機制造企業,但零都件、元器件產業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務不發達,沒有形成以主機制造廠為核心、上下延伸、專業化水平高、規模效應明顯的強大產業鏈,產業的總體規模、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難以提高和形成新的跨越。
3.人才弱勢
技術創新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人的創新活動之中。盡管大連裝備制造業人才總量豐富,可為先進裝備制造業提供大批適合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高技術從業人員;但缺少專業技術的頂尖人才和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人才外流現象嚴重。據了解,目前在大連市機械行業協會所屬的98個工業企業會員單位中,共有工人7.4萬人,其中技術工人59285人,現有技師1 350多人,僅占技術工人總數的2070左右,高級技師更是短缺。
(三)“轉型與變革”帶來新機遇
1.中等收入人群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將有效刺激消費
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的第二次經濟轉型,其基本路徑是實現由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的轉變。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結果顯示,到2025年,中國中等收入人群將達到5.2億人,屆時將占中國預期城鎮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每年的可支配總收入為13.3萬億元人民幣。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每年消費能力達20萬億元人民幣。這對于大連推進以汽車工業為標志的裝備制造業,無疑是個重要的利好消息。
2.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將有力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正在實施全域城市化的大連無疑比別人先走了一步。目前,中國正處于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先進裝備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后重建等方面的投資建設,特別是鋼鐵基地、百萬噸乙烯、百萬噸鉀肥、磷復肥基地等一批在建重大項目的實施和一批有利于增強發展后勁的大型工程項目的陸續啟動,為有效拉動大連市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正在引發裝備制造業發展模式的變革
從粗放的、單純追求規模的發展方式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方式,轉變已成大勢所趨。而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節能減排為裝備制造業變革發展模式增添了動力。與此同時,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以強大的裝備制造業為后盾,為其提供相應的裝備。加之,生物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育種等新興產業都需要裝備制造業來推動,各式各樣的測量儀器、分析儀器、檢測儀器都需要裝備制造業提供。這一切都讓裝備制造業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轉型與變革帶來新挑戰
1.受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裝備制造業國際市場拓展難以持續,出口大幅下跌
經濟轉型會刺激國內市場,但全球經濟衰退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內消費,外需萎縮形成的缺口很難靠國內市場消化。從而導致裝備制造業生產增速一路下滑。國際市場疲軟,成為轉型與變革中大連裝備制造業所面臨的第一個新挑戰。
2.以科技發展帶動經濟轉型面臨諸多挑戰
當前的世界經濟是高科技主導下的全球一體化經濟,高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大連裝備制造企業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等問題,由此造成企業低速運行,支撐力不足。隨著經濟轉型的層層推進,這個問題將更加凸顯,從而對轉型與變革中的大連裝備制造業提出新的挑戰。
3.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鏈長,資金需求量大
大連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多為老國企,它們需要獲得充足的資金流,用于技術改造和高端產品的研發。資金問題給轉型與變革中的大連裝備制造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推動大連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用品牌和服務贏市場
從全球工業發展的歷史看,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制造業是產業的主體;而在工業化中后期,服務業逐步成為產業的主體。目前,歐美國家的裝備制造企業已經率先進入“后工業時代”,依靠品牌和服務等非制造領域的優勢在全球高端市場擁有較高份額。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加速向中后期推進的階段,如果不能做到服務業與制造此的相互融合,就難以提高工業化水平,難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建議一方面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基礎優勢和開放優勢,積極吸納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廣泛應用電子信息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改造重點骨干企業,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大力引進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力大、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發展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裝備制造集聚區。另一方面促使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逐步完成由單純制造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變,從而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總體價值和效益。
(二)加速建立產業技術自主創新體系與機制
經濟轉型的方向是發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帶動產業化。盡快提高企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產業升級,成為大連裝備制造業的必然選擇。建議由政府合在一起,盡快建立起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自主創新體系,從而術、成果、人才、設備等創新因素能有效地向產業集成,使先進技術得到應用,科技成果順利向產業化轉換。
有了自主創新體系和創新型人才,還存在一個管理使用的問題。考核機制勵制度不完善,恰恰是造成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企業只有本著尊重人重用人才的原則,建立起科學完善的管理機制,才能在防止人才外流的同吸引更多外來人才,進而建立一套可以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的長效創新,形成協調配套的創新產業鏈,積極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提高優勢產業主研發能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用先進手段裝備自身,實現新的跨越。
(三)搭建合理的專屬融資平臺
裝備制造企業的振興不能再單靠國家財政投入和金融機構的特殊貸款;而需要建立一個能夠代表國家意志、相對穩定、符合裝備制造業發展要求的性股權投資主體或行業性投融資平臺。
建議由國家相關權威金融機構(如國家開發銀行)牽頭,搭建起一個制造業投資平臺。該平臺可以突破傳統的融資體制,利用資本市場大的聚集資金,將社會資本轉化為裝備制造業資本,通過資本運營,提濟與社會效益,最終達到快速提升裝備制造行業國際競爭實力的戰略。
四、結語
總體上看,大連裝備制遣業在我國第二次經濟轉型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但機遇大于挑戰。我們要緊緊抓住不得的歷史機遇,通過企業自主、政府支持、對外開放這三支力量,共同推備制造業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積極搶占裝備制造業制高點,大力開拓國兩個市場,引進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力大、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依托項逮產業鏈的形成,迅速做強做大裝備制造業。